“妈妈和从前不一样了”。
初次接触,慈爱嘉康养管家于萌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宋女士眉头掠过的焦虑,这样的神情她在诸多服务过的客户家属脸上都曾见过。
宋女士的母亲,今年84岁,老人因二次脑梗后遗症抑郁焦虑,曾经开朗温婉的母亲,如今却陷入了沉默的泥淖,少言寡语,情绪波动大,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
看医生、服药,花更多时间陪伴老人,宋女士尽力找各种办法....但宋老依然肉眼可见的消沉,对外界的事物日渐丧失热情。
宋老这样的身心状态让宋女士揪心又无措,她总是在问自己:
“是因为我陪伴的时间少吗?”
“我还能做什么才能让她好起来?”
......
作为康养管家,于萌深知宋女士面临的困境,她既希望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帮助老人延缓生理机能与认知功能的衰退,也希望协助宋女士减轻照护的压力,找到更为有效的沟通与关怀方式。
根据ICF国际康复评估模式,慈爱嘉康复师为老人制定了阶段性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宋老的康复计划主要以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为主。
肢体功能主要通过文体疗法进行康复,设计了八段锦、上肢和下肢接传球两种训练;
认知则通过综合脑力训练,设计了手指操(提升老人的手脑协调力)和记忆及回忆训练(缅怀记忆法),并根据老人的兴趣,一起绘画、唱歌,调动老人的积极性。
由于老人的情况,宋女士希望尽量少的陌生人上门,所以一年来,宋老的康复服务,均由慈爱嘉首席康复师陈思颖来提供。
今年33岁的陈思颖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从事居家康复服务的6年来,她累计为老年人、病人和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近3500个小时。
尽管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初次接触宋老,陈思颖依然面临挑战。
对老人来说,陈思颖是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加上老人本身对周围的事物就缺乏兴趣,所以起初老人对思颖的提问虽然配合,但给出的答案大多都是否定的。
“一开始问什么,老人都说不感兴趣,只能慢慢探索,但因为是在自己家里,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戒备心相对还是要低一些的。”
陈思颖深知,要赢得老人的信任,关键在于耐心探索和理解其内在需求。
所以开始阶段,康复师会通过不断地了解、沟通与观察,用文体疗法、综合脑力训练等,探索老人的兴趣所在,在与老人沟通时,也会选择更加温和活泼的语气,调动老人情绪。
“老人以前是成组技术设计工程师,我问她要不要画画,她说不想,我们就换卡片游戏、接传球,一个一个尝试,观察老人的接受程度。”
有的活动老人会直接拒绝或明显抵触,有的活动老人会愿意做一会儿,但很快也会厌倦了,这时康复师会通过观察老人的反应和专业的评估,来判断活动是否可以和需要继续。
活动的难度也是康复师需要根据老人情况考量和动态调整的。
通过精心的设计与一系列反复实践,陈思颖发现老人对数独更感兴趣,可以静心投入其中,但标准的九宫格数独对老人而言过于复杂,容易打消老人的积极性。
所以最终,陈思颖为老人量身定制了一套更为适宜的六宫格简化版数独,适当减少一至两个预设数字,确保既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要求,锻炼认知能力,又能通过适当引导完成,避免过分艰难而打击老人的自信心。
随着康复计划渐入佳境,陈思颖每周日准时造访,陪同老人进行数独、散步、词语接龙、八段锦锻炼、唱歌等多项综合康复活动,通过混合干预,鼓励老人积极表达、多活动、多思考。
康复需要付出持久耐心与细致入微的关注,从日常互动的细枝末节里,陈思颖敏锐地观察到了老人的转变。
比如,面对不热衷的活动时,老人不再简单地直接拒绝,而是会委婉一些,说自己有点累;当陈思颖进门和老人打招呼,也会得到积极回应“思颖来了啊”。
初期的康复训练,宋女士始终全程陪伴,协助安抚老人情绪,实施康复任务时,陈思颖会邀请宋女士一起与老人完成任务,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陪伴与支持。
“有老人最信任的家人在一旁辅助介绍说明,共同参与激励,能有效提升老人的参与度,降低孤独感。”
在日常照护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家属也可以随时得到慈爱嘉团队的专业支持。
对抑郁老人来说,用药是非常重要的,但宋老却抗拒去医院。宋女士遇到这样的情况,慈爱嘉团队中有相关经验的管家也会给出自己的建议。
在整个康复服务过程中,想要实现目标,离不开老人、家属、康复师以及慈爱嘉整个专业团队共同努力。 宋老愿意打开心防,重新与生活发生连接;宋女士倾力支持,成为母亲康复路上坚实的情感支柱;而慈爱嘉则用专业贴心的康复服务和管家服务,成为家庭照顾老人时的可靠助力。 历经十个月的康复服务,宋女士明显察觉到母亲情绪的稳定,乐于参与日常生活,她立即给管家于萌发来了微信。 宋女士的反馈 今年3月,慈爱嘉为宋老提供专业康复服务满一年,宋女士再度向管家于萌和康复师陈思颖发来认可与感谢。 宋女士的反馈 “让我们全家人放心,让我能平衡好工作和对母亲的照护。” 我们与家属的目标始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