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每100人仅有1人患糖尿病,今天,这个数字飙升到每8人就有1人深陷“甜蜜危机”。上海瑞金医院团队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研究报告揭示,1.18亿中国人正与高血糖缠斗,且有年轻化趋势。
所以千万不要自恃年轻,就以为糖尿病不会上身,只要你的直系亲属有糖尿病患者,而你又是属于饮食失衡、久坐少动的“龟鹤一族”,你就是高危人群。 另外,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罹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睡眠者高出近30%。 而且许多人或许还忽略了心理健康对血糖的影响。压力不仅仅是心理问题,它也会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身体代谢。 所以,糖尿病看似复杂,实则在于细节。它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因为一两个坏习惯立刻出现。
糖尿病号称“温柔的杀手”,很多人在确诊之前,甚至毫无察觉自己的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危机。
即使血糖已经偏高,他们依然可能感觉不到身体的异常,这就让糖尿病有了“温水煮青蛙”的特点,而且血糖代谢紊乱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
比持续高血糖更危险的是血糖波动!
如果把人体的血管比作堤坝,持续高血糖就好比是堤坝里的水位慢慢升高,久而久之会淹没堤坝。 但血糖剧烈波动就像堤坝里的水变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洪水,在澎湃的洪水面前,堤坝可能很快会就此一溃千里。 血糖波动过大,势必会伤害到身体各个器官,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临床研究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地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病变的危险。 自查!您的血糖状况处于哪一水平? 总的说来,一天的血糖变化情况,就是吃饭之前的血糖偏低,吃饭之后血糖偏高。 健康的血糖,大致是: 空腹3.9-6.1mmol/L; 餐后1小时血糖 < 9.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随机血糖<11.1mmol/L; 一天之内波动幅度在2 ~ 3mmol/L; 每日间的波动幅度仅为0.8mmol/L左右。 与之相比,糖尿病患者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增加,一天内的血糖差可能数倍于正常人: 低血糖会低于3.9mmol/L; 高血糖的时候可能会高于11mmol/L; 一天之内血糖波动幅度甚至达到7mmol/L。 糖尿病前期则处在: 空腹血糖异常,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 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处于7.8mmol/L到11.1mmol/L之间; 这就像站在一个亮着黄灯的十字路口,往前一步就是糖尿病;往后退一退,可以减少预计50%的发病。 测配对血糖是判断血糖波动的客观指标,所谓配对血糖指同一天、同一餐的餐前及餐后血糖,所以,每天三顿饭,就有三组配对血糖。 当配对血糖(餐后血糖-餐前血糖)>3.3时,就是血糖波动大了! 比如:我昨天午餐前血糖4.5mmol/L,午餐后血糖10 mmol/L,虽然都在达标范围,但是(10-4.5)=5.5,很明显>3.3了,说明我午餐前后的血糖波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