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医生告诉你患了重病,需要手术,需要有创检查,需要放疗、化疗…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方案是不是最好的?...等一系列疑问涌上脑海。
你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咨询有医学知识的人或“再问问其他医生的意见”,希望他们能够给出意见和建议,通常称为“寻医问药”。
但仅凭片言只语或检查的报告单,真能给你比主治医生更专业的意见吗?他们会不会误导你的选择?闹不好就贻误病情,造成新的伤害?
//
事实上,即使在医生之间,我们也不建议这样的“非正式医疗咨询(Curbside consult)”。
医生诊断一名患者时,要考量他的各方面信息,视为一个整体来医治,而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言两语,或一张心电图,或一张胸片,不能很好的来说明患者的具体情况。
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一次就诊之后都选择从其他渠道再听取其他专家的意见。无论是看完普通门诊后不放心再换个医院去看专家门诊,还是“疑难杂症”遍寻北上广甚至海内外的专家教授,这些多方听取意见的形式都可以统称为获取“第二诊疗意见”。
01. 救命的“第二诊疗意见”究竟是什么?
第二诊疗意见
指从患者的主治医生以外寻求其他医生的意见,第二诊疗医生阅览患者的全部医疗记录后给出有关患者疾病诊疗的建议。
由于不需要检查,又不涉及治疗,因此第二诊疗意见患者并不需要一定在医院现场与医生面对面咨询,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患者和医生可以远隔千山万水,在互联网上实现充分交流。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患了严重甚至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时(如癌症,心脏疾病),寻求第二诊疗意见是合情合理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 [501782984]
目前医疗技术更新得越来越快,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许你的主治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法未必是最优方案;目前医疗分科也越来越细,每个医生擅长的也许只有2-3种疾病,你找的专家也许名气很大,如果你的疾病恰好不在他最擅长的领域,那么悲催了,专家的思维就是排除法,他会从他最擅长的领域查起,经过诸多的检查之后遗憾地告诉你,你不是他的菜,之后把你推荐给另一位专家,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找到与你的病情最吻合的医生,治疗才会走上正轨,而在此期间耽误的是宝贵的治疗时机和也许过度的医疗伤害。
假如有个病人,先前在不同医院看过两个心脏科医生,一个说要做冠脉搭桥,一个说可以做支架,你说他听谁的?最好的方法是去听第三个专家的意见。
专家询问他的病史,看过他的冠脉造影CD后说自己的意见是冠脉搭桥,现在专家的意见是2比1,病人终于可以做出决定了。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诊疗第二意见的原因,特殊情况下,也许还需要第三意见、第四意见,甚至更多。
02. 哪些情况适合征询第二诊疗意见?
当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时;
当医生诊断患者罹患某种严重的疾病(如癌症)时;
当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有较大风险或较强的副作用时;
当诊断并不完全明确,或没有医药监管部门认定的标准治疗方案时;
当患者考虑参加一项新药的临床试验或采用试验阶段的新技术或新器械时;
如果患者认为医生推荐的某种治疗方式并非必需;
如果患者认为自身的疾病有可能被医生误诊或漏诊;
03. 作为患者或家属,征询第二诊疗意见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找专科医生:尽可能找到对自己病情有所专长的专科医生;
2)提前尽可能多了解该疾病的情况:在线下就诊前需要尽可能完整而深入地了解病情,这样可以节省问诊的时间而更有效地与医生讨论不同的诊疗方案;
3)整理好病历和检查报告:花些时间收集和整理好病历和检查报告,如可能的话在门诊拜访之前提前发给医生,提供完整的信息可以避免重复检查、节省不必要的开销;
4)提前准备好问题清单;
图片来源:摄图网 [304171745]
如果您通过网络问诊的形式获取第二诊疗意见的话,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病情描述的重要时间节点尽量准确回忆:
例如通过回溯病历和就诊记录、检查或处方的日期、与家人朋友的聊天记录,等等;
诸如“过了一段时间”、“后来”、“上一次”等模糊的描述,恐怕对医生的判断不会有太大帮助;
2)对于用药的情况尽可能找到原始记录:
例如药物的名称和剂量、使用频率和具体疗程等;
在医院挂了三天盐水又回家吃了两天药”这样的描述只会让医生抓耳挠腮;
3)避免“抛开病情只看检查报告”:
辅助检查的解读需要结合病情的发展以及做检查的时间和临床指征。
大多数医生在不问病情只看报告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办法做出任何判断
4)明确地告知医生关于第一诊疗意见的具体疑虑或问题在哪里:
例如:“根据目前的检验结果,对xxx病的诊断有多大确定性?”、“是否有必要进行更多检查例如xxx?”、“医生开出的xxx药物可能有什么副作用?” 等等;
如果在线上征询过第二诊疗意见之后再次回到线下的首诊医生那里复诊或随访,也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征询第二诊疗意见的过程和主要建议告知首诊医生,首诊医生往往不会心存芥蒂,反而有助于更开诚布公、有针对性地讨论病情。
文字编辑:慈爱嘉培训学校
来源:慈爱嘉公众号
版权声明:凡慈爱嘉培训学校转载的文章,除无法确认外,均会标明作者及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